1. <pre id="hee83"></pre>
    2. <table id="hee83"></table>
      震后十年,社會力量的崛起

      震后十年,中國社會力量的崛起
      (0人評價)
      價格 免費
      承諾服務
      課程介紹

      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。十年前的那場地震帶給中國社會巨大震痛,也暴露了中國社會力量在參與救災與重建過程中的不足。2008年汶川地震使中國慈善公益行業迎來發展的春天,這一年也被稱為中國的“公益元年”。伴隨國家和社會加快應急救災體系建設步伐,慈善行業逐漸從十年前的幼稚狀態逐漸向成熟過渡。地震十年后,公益慈善組織有怎樣的進步與不足?應急救災體系有怎樣的新發展?需要今天的人們去分析總結。

      ?

      嘉賓介紹

      ?

      特約嘉賓???

      王振耀?國際公益學院院長、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(時任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)?

      ?

      慈善組織代表???

      王行最?中國扶貧基金會執行副會長(時任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)

      陳鋒?綿竹青紅社工服務中心主任(時為云南大學研究生)?

      ?

      災區受災群眾代表

      劉剛均?時為綿竹漢旺農民,后被譽為當代“關云長”,2008年奧運圣火傳遞火炬手?

      ?

      5月11日上午,國際公益學院、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第三期益論沙龍以“震后十年 中國社會力量的崛起”為主題,邀請國際公益學院院長、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、中國扶貧基金會執行副會長王行最、綿竹青紅社工服務中心主任陳鋒、災區受災群眾代表劉剛均,就汶川震后重建、民間組織發展、災民心理康復等話題進行了探討,國際慈善管理EMP學員、社會創新家創始人、資深公益人宋厚亮主持了本期沙龍。

      ?

      大眾慈善熱情日益組織化

      ?

      沙龍現場首播了二更傳媒的紀錄片——《汶川,好久不見》(點擊閱讀原文觀看)。該片回顧了深圳特警傅偉再次回到曾參與救災的映秀鎮的所見所感,再現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。

      ?

      ?

      國際公益學院院長、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,時任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。他從政府角度回顧了地震發生后,政府救災所面臨的救災部隊后勤保障、裝備調動、食品供給、組織推進救援等難題。政府過去較少經歷這樣的大災,但是在這樣一場救災中,政府應急救災機制得到了巨大的創新,如汶川震后僅一個月,黨中央一聲號召,19個省市“一對一”援建重災縣,30多萬援建大軍先后奔赴地震災區。地震之后,中國不斷推進應急救災體制的建設,國家應急管理部的成立也說明這種進步。

      ?

      他認為,地震調動了全國抗震救災的熱情,在救災過程中,政府與民間機構、志愿者相互配合,反映出民間力量對政府和其他組織意義重大。十年間,在社會力量的層面,公益慈善組織管理專業化不斷提升,將地震所激發出來的大眾熱情組織起來,從而更專業地參與到公益救災中。他表示:“社會大眾的慈善熱情應該說正在被各個角度的組織化,我們看到了社會力量的強大,但是也更感受到專業化提升的必要性?!?/p>

      ?

      中國扶貧基金會執行副會長、時任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王行最也表示,從汶川地震之后,整個社會的公益慈善熱情大大提高,這表現在全國公益慈善組織數量增多、公益捐贈規模擴大、公益項目多樣、公益活動影響范圍更廣等許多方面。如2008年,全國社會組織總共大概30萬家,現在已經有81萬家;2007年,全國公益捐款只有一兩百億,汶川地震之后,突然達到1076億,雖然之后2009年又跌回到300億,但是從2010年開始穩定在千億左右。從幾百億到上千億的量級變化,說明了整個社會參與公益的熱情大大提升。此外,我國公益慈善組織救災現在不僅僅限于國內,還積極地投身到國際的救災領域中。他認為,“這些都反映了這個社會的公民意識、公益意識得到了極大的提高?!?/p>

      ?

      心理康復仍需社會服務支撐

      ?

      綿竹青紅社工服務中心主任陳鋒2008年時為云南大學的研究生。汶川地震發生后,他目睹了地震給當地社會帶來的傷痛。他分享了地震后參與救災,并逐漸成立綿竹青紅社工服務中心的歷程。他表示,災難讓人們有機會看到“生命里的一種連接”,即很多沒有血緣關系,也不在一起工作的人,因為共同的命運而連接起來。因為這種感動,他堅持一個草根社會組織要真正地扎根到災區,和災區民眾一路同行。他特別提到,如今災區重建在硬件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,但是社會服務體系中,對于心靈康復、殘疾災民生活還缺乏支撐。比如,有人在災難中喪失了親人,或者成為殘疾人,在家庭功能和自身能力缺失的情況下,他們的心理和生活方面都會有特殊的需求,需要社會化地支持才能走出困境。

      ?

      受災群眾代表劉剛均當時為綿竹漢旺的農民,震后被譽為當代“關云長”,并被選為2008年奧運圣火傳遞火炬手。他有著同樣的感受和看法,他表示在災難發生后,自己曾經有一段時間就想到死,覺得生活沒有盼頭。他認為,身體上創傷的治愈是比較容易的,但是治療心靈的創傷可能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,需要有非常專業的機構和專業的人士的支持。

      ?

      陳鋒認為,應該特別重視這些人群的社會連接問題,避免他們因傷殘而酗酒、吸毒,甚至走向暴力等極端情況的出現。同時,應該通過社會支持體系建設,來讓這部分殘疾人有再次創造價值的可能性,讓他們重新發現自己的價值,重新獲得生命的價值。

      ?

      王振耀表示,心靈問題牽扯到社會服務的各個方面,社會組織需要專業化的知識、技能,也需要一個能把愛心、專業傳遞給需要者的渠道和平臺。汶川地震之后社會組織所經歷的,都是未來寶貴的經驗。王振耀院長表示,希望把對汶川震后十年的紀念,當做未來十年另外一種救災恢復與整個社會重建的開始。

      ?

      曰本A片
      1. <pre id="hee83"></pre>
      2. <table id="hee83"></table>